近期,网络上出现一些商家非法接入官方因防疫工作需要所开发的小程序链接,以劫持流量、牟取商业利益案例。针对这种现象,市民必须警惕此类“李鬼”出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例如,为加强对疫情防控管理,我市某区相关部门自主研发了小程序,载有“××电子通行证”“疫情信息征集”“肺炎自查求助”等功能。外省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却将之视为“商机”,不仅注册了名为“××电子通行证”的微信公众号,还擅自接入小程序,同时还在公众号发布广告等营利性商业信息。
目前,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均推出了登记居民个人健康信息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小程序,例如穗康码、粤康码等。这些运用大数据赋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举措,是助力政府、企业加强疫情期间数字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案例中,商家的行为已经违反国家相关法规。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二十四条明确不得劫持流量的规定。互联网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主体都应该遵纪守法。
发达的网络为当前防疫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防范网络的风险,需要政府、网民、平台等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第二条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社会、网民均是共同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的责任主体。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除各级网信部门要加强执法巡查工作之外,作为管理公众号及小程序的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切实履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第十条所规定的审查义务,将这些“李鬼”扼杀在摇篮之中。
对于公众而言,在享受小程序以及微信公众号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需要提高警惕,认真辨析是否属于正式的官方渠道,以免个人信息泄露。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增强共建共治共享意识,不放过、多举报,让“李鬼”在人人喊打中无利可取,无处可逃。(佛山日报 柳亚洲)
(责任编辑:杨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