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端午节期间,令人期待的龙眼点睛活动并没有如期举行,但是勒流街道对这一省级非遗文化的传承并未停步。今年围绕“龙眼点睛”核心文化资源,勒流通过挖掘和梳理龙眼村历史文化、丰富龙文化内涵、开展文旅产业规划等多层面联动,文化挖掘、硬件提升和文旅产业规划同步进行,统筹推进龙眼村“龙文化村”建设,以此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动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刚刚开放的龙文化展馆便是新近完成的一个集景观提升和宣传教育功能为一体的重要项目。
即使布展面积仅有110平方米,但是在展馆内部,包括龙头、龙尾、龙舟竞赛奖杯、龙舟雕刻工具在内的一件件蕴含故事的展品,却在讲述顺德龙舟的“威水史”。而在展馆的外面,展馆与龙眼村文化广场环境和谐相融。接下来,勒流将继续推进龙眼村环村涌景观提升工程、入村景观墙的建设、龙眼村文旅项目规划,加快“龙文化村”的建设步伐。
拥有省级非遗对于龙眼村来说是幸运,要做好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与西方国家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乡村逐渐消亡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
同样的,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包括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比如编辑整理村庄历史、建立村庄博物馆、组织文化演出等等。而对于像龙眼这样的乡村来说,用好非遗是乡村文化先行的核心所在。无论是建展馆、建文化公园,还是以非遗为主题升级村容村貌等等。本次龙文化展馆的启用,还发布了《龙眼点睛文化解读》一书,同样也是用好非遗文化先行的一环。
目前顺德共有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9项、市级13项、区级11项,共41名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涵括了传统音乐、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及民俗等九大类。顺德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是认真探索,取其魅力元素,细细研究,让非遗转为乡村文化的核心,定然能绽放更多光彩。
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正如依靠非遗项目打造展馆也好,出书也好,其目的并不是让非遗项目最终留存在展馆里,而是应该走出博物馆,借助现代化手段完成文化的传播,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这一点龙文化展馆也做出了实际的探索:展馆内装置可以让游客360度观看到龙船鼓的模样并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图文视频、互动体验,了解“龙眼点睛”习俗文化精髓。同时还在网上推出文化线上互动展馆,玩家可以跟随“游览路线”,感受顺德起龙、点睛、游龙、龙舟竞渡等活动盛况。
用好用活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勒流街道的龙文化展馆确实为其它的非遗项目和乡村做出了前瞻性的探索。(珠江商报 赵扬)
(责任编辑:杨炜敏)